20.实践篇:解读Flannel网络插件体系

20.实践篇:解读Flannel网络插件体系

2020-02-07 20:32:06

网络是Kubernetes的核心部分,学好这一章节可以让你对于集群架构有一个较完善的了解

1.Kubernetes网络中的挑战

网络是Kubernetes的核心部分,但是要确切地了解其工作方式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,比如:

1>高度耦合的容器间通信:这通过pod和locahost间通信得以解决
2>pod间的通信:这是本章节需要着重讲解的
3>pod到service的通信:这是由service解决的
4>最后一点就是,外部流量与service的通信,我们又称之为南北流量的问题:这也是由service解决的

2.Kubernetes的网络模型

通过前几章节的学习,你是否已经发现:
每个Pod都有自己的IP地址,且你无需在Pod之间显式创建链接,也几乎不需要处理将容器端口映射到主机端口的问题。

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,可以创建一个干净的、向后兼容的模型,从端口分配,命名,服务发现,负载平衡,应用程序配置和迁移的角度来看,可以将Pod像VM或物理主机一样对待。

所以,Kubernetes的网络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两个特征:
1.节点上的Pod可以与所有节点上的所有Pod通信,而无需NAT地址转换
2.节点上的代理程序(例如系统守护程序,kubelet)可以与该节点上的所有Pod通信

3.如何实现Kubernetes网络模型

有很多网络插件可以实现我们所描述的Kubernetes网络模型的需求。
这里我整理了一个表格,其中举例了几个较常用的网络插件,大家可以按需研读:

插件名 备注 文档
Flannel 一个非常简单的覆盖网络,可以满足Kubernetes的要求 Flannel
Kube-router Kubernetes专用网络解决方案,旨在提供高性能和操作简便性 Kube-router
Calico Calico提供了高度可扩展的网络和网络策略解决方案 Calico
Weave 可作为CNI插件运行或独立运行,较灵活 Weave

4.常用网络插件对比

1.Flannel(简单、使用居多):基于Vxlan技术(叠加网络+二层隧道),不支持网络策略
2.Calico(较复杂,使用率少于Flannel):也可以支持隧道网络,但是是三层隧道(IPIP),支持网络策略

注意:虽然两者的性能一直各执一词,但主要区别还是在于网络策略的支持上

5.Flannel架构图

flannel.png

你可以根据之前的配置清单,对比来看这张图,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环境的规律来学习:
1.pod网络地址的分配情况;
2.node机器的ip分配情况等

6.Flannel原理

原理总结:
1.flannel的网络地址是10.244.0.0/16,默认每个子网的掩码长度为24,如上图所示
2.K8s节点之间(Node)通过Vxlan技术进行通信。根据node情况,会把flannel的16位网络地址拆分成多个24位网络地址,供各Node进行分配
3.每个Node节点按序占用一个C类地址,对应节点上面的Podip是在该C类地址中按规则分配的。

7.Flannel配置说明

SubnetLen:

定义每个子网的掩码长度,默认为24。
那么10.244.0.0/16就会被分成2^(24-16)-2=254个子网,就说明此时K8s集群
最大支持254个节点(Node),其中每个Node节点都能使用一个子网,每个子网可以分配多少个主机位就代表每个Node节点上可以运行的Pod最大数量:[2^(32-24)-2=254个]

SubnetMin:

定义Pod网络的起始,默认是从10.244.0.0/24开始,也可以定义从10.244.10.0/24开始,也不一定要使用10开始的网络

SubnetMax:

与上面相反,定义Pod网络的结束

大家也可以在Flannel官方配置说明中找到具体配置说明。

8.Flannel配置样例

此时你应该很容易能看懂,我就不再赘述了。

{
    "Network": "10.0.0.0/8",
    "SubnetLen": 20,
    "SubnetMin": "10.10.0.0",
    "SubnetMax": "10.99.0.0",
    "Backend": {
        "Type": "udp",
        "Port": 7890
    }
}

@版权声明:51CTO独家出品,未经允许不能转载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

版权声明:
作者:WaterBear
链接:https://l-t.top/2056.html
来源:雷霆运维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